【苟利国家不求富贵解释】一、
“苟利国家不求富贵”出自《后汉书·王符传》,原句为:“夫贤者之为人臣也,求进于君,非为身也,为国也。苟利国家,不求富贵。”这句话表达了古代士人以国家利益为重,不追求个人荣华富贵的高尚精神。
在历史长河中,许多仁人志士正是秉持这种信念,为国家的安定与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。他们不计个人得失,甘愿奉献,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推崇的家国情怀和道德操守。
本篇文章将从出处、含义、历史背景、现实意义等方面进行简要分析,并通过表格形式对相关内容进行归纳总结,帮助读者更清晰地理解“苟利国家不求富贵”的深刻内涵。
二、表格总结
项目 | 内容 |
出处 | 《后汉书·王符传》 |
原文 | “夫贤者之为人臣也,求进于君,非为身也,为国也。苟利国家,不求富贵。” |
含义 | 有德之人做臣子,是为了国家而不是自己;只要对国家有利,就不追求个人富贵。 |
核心思想 | 强调以国家利益为重,不计较个人得失,体现高尚的爱国精神与道德操守。 |
历史背景 | 汉代士人阶层重视忠君报国,强调社会责任感,此语反映了当时的价值观。 |
典型人物 | 如诸葛亮、岳飞、文天祥等,皆为“苟利国家不求富贵”的代表人物。 |
现实意义 | 在现代社会仍具有教育意义,鼓励人们为集体、社会、国家做出贡献,而非只顾个人利益。 |
现代应用 | 可用于激励公务员、科研人员、基层工作者等,倡导无私奉献精神。 |
与现代价值观的关系 | 与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”“奉献精神”等理念相契合,具有延续性。 |
三、结语
“苟利国家不求富贵”不仅是一句古语,更是一种精神象征。它提醒我们,在面对国家与社会的发展时,应具备责任感与使命感,勇于担当,不被私利所困。这种精神在今天依然值得传承与弘扬,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