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有关不耻下问成语的故事讲解】“不耻下问”是一个常用于形容人谦虚好学、不以向地位或学识低于自己的人请教为耻的成语。这个成语出自《论语·公冶长》,原文是:“敏于事而慎于言,就有道而正焉,可谓好学也已。”后来引申出“不耻下问”的说法,用来强调一个人在学习过程中应保持谦逊的态度。
一、成语释义
词语 | 含义 |
不耻 | 不觉得羞耻 |
下问 | 向地位低、学识浅的人请教 |
整体含义: 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或学识浅的人请教为耻,形容一个人谦虚好学、乐于求教。
二、成语来源与故事
“不耻下问”最早见于《论语·公冶长》中孔子对弟子子贡的评价。子贡曾问孔子:“孔文子何以谓之‘文’也?”孔子回答说:“敏而好学,不耻下问,是以谓之‘文’也。”
意思是:孔文子聪明且好学,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,因此被谥为“文”。
这说明在古代,人们非常重视学习和请教他人,即使对方身份较低,也不应有心理负担。
三、成语用法与示例
用法 | 示例 |
作谓语、定语 | 他为人谦逊,不耻下问,深受同事尊敬。 |
作宾语 | 她总是不耻下问,不断进步。 |
形容人态度 | 他虽然成绩优秀,但从不骄傲,始终不耻下问。 |
四、现实意义
在现代社会,“不耻下问”仍然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。它鼓励人们在面对未知时保持开放心态,不因面子问题而拒绝学习。尤其在知识更新迅速的今天,持续学习、善于请教,是个人成长的重要途径。
五、总结
内容 | 说明 |
成语出处 | 《论语·公冶长》 |
含义 | 不以向地位低或学识浅的人请教为耻 |
使用场景 | 强调谦虚好学、乐于请教 |
现实意义 | 鼓励持续学习、克服自满心理 |
结语:
“不耻下问”不仅是一种学习态度,更是一种做人智慧。在求知的路上,放下身段、虚心请教,才能不断进步,成就更好的自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