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息字在文言文里是什么意思】“息”是一个在文言文中常见且多义的字,根据不同的语境,其含义也有所不同。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“息”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和意义,本文将从多个角度进行总结,并以表格形式清晰展示其主要含义及例句。
一、
“息”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以下几个含义:
1. 呼吸、气息:表示人或动物的呼吸动作或气流。
2. 停止、休息:指动作的中止或暂停,如“休息”、“停止”。
3. 消息、音信:指信息、消息,常用于书信往来。
4. 子、后代:指子孙、后代,如“子孙”。
5. 增长、滋长:表示事物逐渐发展、扩大。
6. 喜悦、满足:表示心理上的安详或满意。
这些含义在不同文献中均有体现,尤其在《论语》《左传》《史记》等经典古籍中较为常见。
二、表格展示
含义 | 解释说明 | 文言例句(出处) | 现代汉语解释 |
呼吸、气息 | 指人的呼吸或自然界的气流 | “喘息未定。”(《左传·宣公十二年》) | 呼吸、气流 |
停止、休息 | 动作或状态的中止 | “息驾而游。”(《楚辞·离骚》) | 停止、休息 |
消息、音信 | 指书信、消息 | “得书,甚喜,遂与之息。”(《汉书·王莽传》) | 消息、书信 |
子、后代 | 指子孙、后代 | “子孙百世,不可尽息。”(《尚书·大禹谟》) | 子孙、后代 |
增长、滋长 | 表示事物逐渐发展 | “民力疲弊,国势日息。”(《资治通鉴》) | 增长、发展 |
喜悦、满足 | 心理上的安详或满意 | “心广体胖,德润身,心广体胖,故能久息。”(《礼记》) | 心安、满足 |
三、结语
“息”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丰富多样,理解其不同含义有助于准确把握古文内容。通过以上总结和表格,读者可以更系统地掌握“息”在不同语境下的具体用法。在阅读古籍时,结合上下文进行判断是理解此类多义字的关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