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额手称庆的成语典故】“额手称庆”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,用来形容人们在遇到喜事或困难解除后,非常高兴、庆幸的心情。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历史事件,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。
一、成语释义
成语: 额手称庆
拼音: é shǒu chēng qìng
意思: 把手放在额头上,表示庆幸、喜悦。常用于形容因事情如愿以偿而感到欣慰和高兴。
出处: 出自《左传·僖公十五年》:“秦伯曰:‘此寡人之过也。’乃归晋侯。晋侯至,与秦伯盟于王城,遂还。国人皆曰:‘此天之所命也,吾君得免于难,可不贺乎?’于是,士卒皆额手称庆。”
二、历史典故
“额手称庆”最早见于春秋时期,讲述的是晋国与秦国之间的战争及后续和解的故事。
公元前645年,晋惠公与秦穆公在韩原(今陕西渭南)发生大战。晋军战败,晋惠公被俘。秦穆公本欲杀之,但最终决定释放他,并与晋国签订盟约,双方关系缓和。
晋惠公回国后,百姓得知国君平安归来,纷纷拍手称快,甚至把手放在额头上,表达对国家命运转危为安的欣喜之情。这一场景被记录在《左传》中,成为“额手称庆”的由来。
三、成语用法
用法 | 示例 |
表达庆幸、喜悦 | 他终于通过了考试,全家人额手称庆。 |
描述集体情绪 | 灾后重建成功,乡亲们无不额手称庆。 |
多用于书面语 | 在经历了漫长的等待后,他终于等到好消息,不由得额手称庆。 |
四、文化意义
“额手称庆”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成语,它还体现了古代人民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和平生活的渴望。在历史动荡时期,这种情感尤为强烈。随着时代的发展,这一成语逐渐演变为一种表达喜庆和庆幸的常用方式。
五、总结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额手称庆 |
拼音 | é shǒu chēng qìng |
出处 | 《左传·僖公十五年》 |
含义 | 表示庆幸、喜悦,多用于喜事或困境解除时 |
典故来源 | 春秋时期晋惠公被俘后获释,百姓欢庆 |
用法 | 多用于书面语,表达集体或个人的喜悦 |
文化意义 | 体现古代人民对和平与安定的向往 |
通过了解“额手称庆”的来历与用法,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这一成语的深层含义,也能在日常生活中更准确地运用它,增强语言表达的丰富性和文化内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