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炙手可热指什么动物】“炙手可热”是一个常见的成语,常用来形容某人或某事物非常受欢迎、地位极高,甚至让人不敢轻易接近。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,“炙手可热”最初并不是用来形容人的,而是指一种动物——狐狸。
一、成语来源与演变
“炙手可热”最早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《丽人行》:“炙手可热势绝伦,慎莫近前丞相嗔。”这里的“炙手可热”原意是说,权贵的气焰嚣张,连靠近他们的手都会被烤热,形容其权势之大,令人敬畏。
不过,在更早的文献中,“炙手可热”其实指的是狐狸。古代有一种说法,狐狸在冬天会用身体温暖自己的巢穴,因此人们称它为“炙手可热”的动物。后来这个成语逐渐演变为形容权势和热度的象征。
二、总结与对比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炙手可热 |
原意 | 指狐狸因冬日取暖而“炙手可热” |
引申义 | 形容权势大、受追捧、人气高 |
出处 | 杜甫《丽人行》 |
使用场景 | 多用于形容人或事物的热度、地位 |
误用情况 | 很多人误以为是形容温度高或食物烫口 |
三、结论
“炙手可热”最初确实是指狐狸,因为狐狸在寒冷季节会用身体温暖巢穴,给人一种“炙手可热”的感觉。随着语言的发展,这个成语逐渐演变为形容权势、地位或人气的词汇。虽然现在很少有人再将其与狐狸直接联系起来,但了解它的本义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汉语成语的文化内涵。
如果你下次听到“炙手可热”,不妨想想它背后的故事,也许会有不一样的体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