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负隅顽抗意思】“负隅顽抗”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,常用于描述在劣势或被逼入绝境的情况下,仍然坚持抵抗、不肯投降的行为。这个成语带有强烈的贬义色彩,通常用来形容那些不识时务、盲目坚持错误做法的人。
一、成语解析
- 出处:出自《左传·成公二年》:“夫战,勇气也。一鼓作气,再而衰,三而竭。彼竭我盈,故克之。……虽楚有材,晋实用之,是谓‘负隅’。”
- 字面意思:负,依靠;隅,角落。意为依靠角落进行顽强抵抗。
- 引申意义:比喻在失败已成定局的情况下,仍不愿认输,继续反抗。
二、用法与语境
项目 | 内容 |
词性 | 动词性成语 |
情感色彩 | 贬义 |
使用场合 | 描述对手或敌人的顽固抵抗行为 |
常见搭配 | “敌人负隅顽抗”、“他一直负隅顽抗,不肯投降” |
三、近义词与反义词
类型 | 成语 |
近义词 | 顽抗到底、死守不降、负险固守 |
反义词 | 投降认输、缴械投降、俯首称臣 |
四、实际应用举例
1. 军事场景:
在战斗中,敌军被包围后仍试图突围,这种行为可以称为“负隅顽抗”。
2. 政治斗争:
某些政客在大势已去时仍不愿退出舞台,被称为“负隅顽抗”。
3. 个人行为:
一个人在面对失败时拒绝承认错误,坚持自己的观点,也可用“负隅顽抗”来形容。
五、注意事项
- 使用时要注意语境,避免在正面人物身上使用,以免产生误解。
- 不宜用于形容正当的坚持或正义的抗争,否则可能造成褒贬不当。
总结:
“负隅顽抗”是一个具有明显贬义色彩的成语,强调在不利形势下仍然顽固抵抗的行为。它多用于描述敌人、对手或不识时务者的最后挣扎。在使用时应结合具体语境,确保表达准确且得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