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杂诗十二首其二陶渊明】陶渊明是东晋时期著名的诗人、文学家,也是中国田园诗派的奠基人。他的诗风质朴自然,情感真挚,尤其擅长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点滴来表达内心的感悟与人生哲思。《杂诗十二首》是陶渊明创作的一组诗歌,其中第二首尤为经典,展现了诗人对人生无常、时光易逝的感慨。
一、
《杂诗十二首·其二》全文如下:
> 白日沦西河,素月照东山。
> 骨肉不可见,念子何由还?
> 睡觉当此夜,独游非我心。
> 欲言无予和,叹息独抚襟。
这首诗以自然景象起兴,描绘了白日西沉、月光洒落的宁静夜晚。诗人借景抒情,表达了对亲人离别的思念之情,以及在孤独中无人倾诉的无奈。诗中流露出一种深沉的寂寞感和对人生无常的感叹。
全诗语言简练,意境深远,体现了陶渊明“不为五斗米折腰”的高洁品格和对自然、亲情的深切关怀。
二、诗歌分析表
诗句 | 字面意思 | 情感/寓意 |
白日沦西河,素月照东山 | 夕阳沉入西方的河流,皎洁的月亮照耀着东边的山峦 | 描绘黄昏到夜晚的自然景象,营造出静谧而略带孤寂的氛围 |
骨肉不可见,念子何由还 | 亲人无法相见,思念你何时才能归来 | 表达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与期盼 |
睡觉当此夜,独游非我心 | 在这个夜晚入睡,独自漫游并非我的心愿 | 抒发内心孤独,渴望陪伴却无法实现 |
欲言无予和,叹息独抚襟 | 想要说话却无人应和,只能叹息,独自抚摸衣襟 | 表现诗人内心的苦闷与无助 |
三、艺术特色
1. 情景交融:诗人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,烘托出内心的情感波动。
2. 语言朴素:没有华丽的辞藻,而是用最简单的语言表达最深刻的情感。
3. 情感真挚:诗中流露出对亲人、对生活的真切情感,具有强烈的感染力。
4. 结构紧凑:四句短小精悍,层层递进,情感逐渐加深。
四、结语
《杂诗十二首·其二》虽篇幅不长,但意蕴深远,充分展现了陶渊明作为一位诗人对人生、亲情的深刻思考。它不仅是对个人情感的表达,也反映了当时社会背景下文人内心的孤独与追求。这首诗至今仍被广泛传诵,成为了解陶渊明思想与风格的重要窗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