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撼树蚍蜉的读音】“撼树蚍蜉”是一个成语,常用来比喻不自量力、妄图挑战强大势力的人。这个成语出自唐代诗人韩愈的《调张籍》诗:“蚍蜉撼大树,可笑不自量。”意思是指蚂蚁想摇动大树,显得非常可笑,因为力量悬殊,根本不可能成功。
下面是对“撼树蚍蜉”这一成语的详细解读,包括其读音、含义、出处及用法等信息。
一、
“撼树蚍蜉”是一个具有讽刺意味的成语,形象地表达了某些人盲目自信、试图挑战不可战胜的对象的行为。它的读音为 hàn shù pí fú,其中“蚍蜉”是古代对一种小蚂蚁的称呼,用来形容微不足道的力量。
该成语不仅在文学作品中常见,在日常生活中也常被用来批评那些不自量力、企图以弱抗强的人或行为。
二、表格展示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撼树蚍蜉 |
读音 | hàn shù pí fú |
含义 | 比喻不自量力,妄图挑战强大势力的行为。 |
出处 | 唐·韩愈《调张籍》:“蚍蜉撼大树,可笑不自量。” |
用法 | 多用于贬义,形容某人行为愚蠢或自不量力。 |
近义词 | 自不量力、螳臂当车 |
反义词 | 量力而行、知难而退 |
语法结构 | 动宾结构(撼树 + 蚂蚁) |
使用场景 | 批评他人不切实际的行为;也可用于自我反思。 |
三、拓展理解
“蚍蜉”在古代文献中常指一种体型较小的蚂蚁,象征着微不足道的力量。“撼树”则表示试图动摇一棵大树,显然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。因此,“撼树蚍蜉”不仅是字面意义上的描述,更是一种带有强烈讽刺意味的表达方式。
在现代汉语中,这个成语依然被广泛使用,尤其是在批评那些没有自知之明、盲目挑战权威或强者的言行时。
四、结语
“撼树蚍蜉”的读音为 hàn shù pí fú,它不仅是一个有趣的成语,更是对人类行为的一种深刻反思。在现实生活中,我们应学会量力而行,避免陷入“蚍蜉撼树”的尴尬境地。